鳴鶴(重生) — 第 4 章 晚來天欲雪(四)
第4章 晚來天欲雪(四)
梅長君不解地望着顧珩。
觸感即刻消失了。
顧珩收回手,指尖多了一片火紅的花瓣。
“落梅,”顧珩說,“應當是剛剛檐下飄來的。”
他将花瓣隔在桌角,拂衣坐至梅長君對面,正色道:“你覺得顧府如何?”
梅長君一字一句道:“禹思天下有溺者,猶己溺之也;稷思天下有饑者,猶己饑之也。顧尚書清名何人不曉?顧公子更是救我與桑泠于水火……只是長君好奇,我的容貌是像了誰呢?”
顧珩沉吟片刻,凝眸望向梅長君。
晨起露重,梅長君從客院到書房,鬓邊的發絲不可避免地沾了一些霧氣,襯得精致的眉眼愈發沉靜。每每迎着他的目光望來時,她眸中靈氣流轉,顧盼生姿。
“并不是全像,只是眉眼處,那一擡眸的神色……”顧珩輕聲道,“跟家母那幅年少時的畫像神似。”
他端起桌上茶杯淺啜一口,繼續解釋。
“家母于三年前患疾,神思昏沉,醒來後一直認為自己弄丢了一個女兒,日日對着那幅畫像飲泣。近來家母身體每況愈下,昏睡時長,醒來時短,口中總念叨着女兒。我此去京郊,本是打算離了梅林便去墨閣尋一尋。”
梅長君細細聽着,被突然出現的“墨閣”二字晃了晃神。
她差點忘了,墨苑在京都,明面上确有一個墨閣,迎八方來客。墨閣所涉事務甚廣,若想尋個容貌相似的人,只要付出的代價足夠,還是能夠如願的。
如今這個時段,顧府和首輔一黨還是面和心不和,并未完全翻臉,顧家公子的身份在墨苑中,仍有足夠的分量。
所以這便是昨日梅林中,追兵并未阻撓、恭肅離開的緣由,只是不知顧珩乃至顧尚書,對墨苑真正了解了幾分?
“墨閣……便是那日追我之人嗎?”
梅長君試探地發問。
“有些關聯,”顧珩頓了頓,突然想到一事,急忙道,“你有沒有服下——”
梅長君點了點頭。
“我被賣入其中,已有數月,自然是免不了的。”
“既如此,還是早日去找他們要回解藥為好。”顧珩沉思道,“長君不必憂心,此事顧府會出面解決。”
他起身踱了幾步,方至梅長君身前站定。
“個中緣由已向你講清,不知長君是否願意入我顧府?”顧珩想了想,補充道,“對外會稱你是我長房嫡出的小姐,因身體原因一直養在莊子上,近日才接回府中,待家母……若你日後想要離開,我們也會為你打點好一切。”
“好,”梅長君思索片刻,緩緩道,“長君一介孤女,得顧公子所救,無以為報,若能寬慰令堂些許,實為長君之幸。”
見她點頭,顧珩的桃花眸頓時燦若星辰,笑意彌漫間漾出湖光山色。
“還喚我顧公子麽?”
受到顧珩情緒的感染,梅長君眉眼微彎,起身行禮,又輕輕喚了一聲兄長。
他低聲相應,扶起梅長君,一襲廣袖長衣煊赫又飒然,眉目端然如畫。
身份已定,梅長君自然要從客院搬出。
顧家世代清貴,府邸位于京都內城,占地極為寬廣。顧尚書一脈既為長房,又是族中官位最高者,自然居于正院。女使和小厮們忙活了小半天,才将給梅長君住的房間收拾好,請她過去瞧瞧。
梅長君換了件符合身份的新衣裳,在女使的陪同下一起去了正院。
一進屋,看見四周陳設,梅長君沉靜的眸光有了些變化。
碧珊瑚、照海鏡、風聲木枝……清貴世家想要讨人歡心,一連串的珍寶砸來,讓前世見過無數奇珍的梅長君也不由神色微動。
“小姐,正廳已備好接風宴,各房都等您過去呢。”一位女使笑容滿面地進屋,對梅長君行了一禮。
這麽快?
顧尚書還未歸家,顧珩也在下午得令出門,這接風宴應當便是見見顧老夫人,以及其他房的女眷和孩童。
梅長君略一思索,理了理衣衫,向女使微微颔首。
顧府正廳金昭玉粹,人聲喧雜。看到梅長君進屋,衆人的談話聲瞬間停了下來,齊刷刷向她望來。
梅長君在女使的引路下,緩緩走至老夫人身前,俯身下拜。
滿頭銀發的老夫人笑容滿面,示意女使将其扶起。
“這是……長君吧。”老夫人念出梅長君的名字,一邊暗暗打量她的容貌,一邊笑道,“回來便好,到祖母跟前來。”
梅長君恭聲稱是,起身上前。她面容沉靜,落落大方,即便刻意收斂,也壓不住前世身為長公主時的高華氣度。
老夫人摸了摸她的頭,面上笑意極盛。“長房人丁稀少,只有珩兒一人,如今長君回府,終于可以熱鬧熱鬧了。”
老夫人拉着梅長君的手,帶她一一認人。先是各房嬸娘,然後便是一些粉裝玉琢的公子小姐們。
梅長君前世身為殺手,在類似事情上本就過目不忘,之後貴為長公主,更是接見各方,識人無數,因此在老夫人介紹一遍後,她便熟記在心,并将各人神色看了個透。
二嬸面色微淡,隐有好奇,在她身側的二公子也行止端方,與梅長君見過後便坐回一旁。
三嬸言談間熱情之至,眼眸深處卻難掩輕慢,牽着一雙兒女對她草草行了一禮。
老夫人眉頭微皺,沉聲道:“我倒是忘了,如今長君歸來,按長房排輩,應是大小姐。”
“那姐姐日後豈不是——”三公子年紀尚幼,對梅長君撇了撇嘴,不甘地望向祖母,卻被三嬸及時拉住。
在三嬸的眼神示意下,顧府原來的大小姐往前一步,輕聲道:“绮兒知道了。”
“大小姐剛回府,”坐在一旁看熱鬧的四嬸接過話頭,對着顧绮笑道,“二小姐日後可要帶着大小姐在京都多轉轉。”
三嬸笑着答話,垂眸間神色有幾分複雜。
梅長君淡淡地看着府中衆人各異的神色,走回老夫人身旁坐下。
在顧珩的授意下,她下午便聽女使詳細介紹過顧府的情況。
顧二爺為人木讷老實,二房偏安一隅,與別房少有往來。
顧三爺是清流一派,自視甚高,和顧尚書向來不對付,一雙兒女也是有樣學樣。
顧四爺年紀尚小,剛剛入朝,一貫以顧尚書馬首是瞻。
顧府四房格局便是如此,今晚初遇,已可見一斑。
夜漸深,顧府歸于寧靜,主院書房的燈火卻依然通明。
披星戴月歸家的顧憲與顧珩端坐案邊。
“箭已上弦,不得不發。”
凝滞沉悶的氣氛被顧珩微冷的聲音打破。
“是為父牽連了你。”
顧憲雙手搭在顧珩的肩上,輕嘆一聲。
今日朝中議事,沈首輔打了顧憲一個猝不及防。他不同意顧憲的想法,卻送顧珩去了江浙。
不是為了改稻為桑,而是為了蠻夷。
江浙東側,外族部落盤踞,與大乾糾纏了二百餘年。在近幾年的沉寂後,這些部落被一位年輕首領整合,逐漸聚集起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。
寒冬剛過,他便帶領上萬軍隊,向江浙發動了進攻。江浙的地方軍散漫多年,自然不敵,一番混戰後,總兵身死。
朝廷得到軍報,緊急選定新的兵将帶兵支援,衆臣一番商讨之下,選了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将軍,同時帶上了幾位年輕的武将。
顧珩年紀尚輕,并未在朝中任職,此事按理與他無關。可在去歲演武中,他在京郊大營一展風采,給皇帝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。在幾位大臣的舉薦下,皇帝大手一揮,在出征的名冊上添上了顧珩的名字。
“父親不必擔憂,”顧珩濃密眼睫一晃,桃花眼中閃過一道冷芒,“他們想我去江浙,我恰可以借此機會,在軍中更進一步。”
顧憲沉吟片刻,拿起銀剪剪斷已經開始爆頭的燈芯,緩緩道:“你此去戰場,除了對敵,還要防着軍中的人。”
顧珩含笑點了點頭。
我在明,敵在暗,事事皆需謹慎。
“我不日便将動身,估計半年之內難以歸來,怕是趕不及去承天書院了,實在可惜。”
顧珩想了想,望向顧憲。
“這個名額不能浪費,不若便讓長君去?長君行止有度,我與之相處幾日,便覺她雖然年幼,但沉着聰穎,禮儀文才皆佳。距離書院開啓仍有數月,她在府中細細學着京都禮儀,再慢慢了解各府情況,日後入書院,定能不輸京都世家子弟。”
面對顧珩如此高的評價,顧憲有些意外,又有些驚喜。
“那便如此,我明日就将長君的名字報上去……她是你從墨苑救出的,是否已服過毒藥?”
顧珩點了點頭。
“我會去找首輔的。”顧憲微微阖上雙眸,“只是他向來奉行等價交換,不知會開出何等條件。”
此時的顧憲不知,沈松的條件竟不對顧府,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。
三日後,顧珩随軍出征。
大軍的運氣着實分不出是好是壞,老将軍辛辛苦苦地率兵趕到江浙,就得知蠻夷的軍隊已經搶掠完畢,撤了回去。他無奈地向兵部上書,表示自己會守在江浙,收整殘兵,尋找機會主動出擊。
在顧府得知消息的梅長君卻不由有些擔憂。
蠻夷在馬背上生活,居無定所,搶掠的物資根本用不了多久,定會卷土重來。
前世,江浙此亂便是如此,先是三不五時的小打小鬧,之後愈演愈烈,內憂外患,戰期極長。贏幾場戰役容易,徹底打滅蠻夷卻是極難。再加上蠻夷多有部落信仰,在首領教唆下往往悍不畏死。
顧珩尚無征戰經驗,貿然被派至戰場,身邊人又各懷鬼胎,與敵軍對陣時,若稍有松懈,就會萬劫不複。
前世顧珩查無此人,誰知是不是天妒英才,讓他在少年時便折在了江浙?
思及此,梅長君在給他寫去家信時,總是勸他不要鋒芒畢露,切記注意自身安危。而她自己,則是按部就班地待在顧府,學習本就熟知的詩書禮儀,以及在顧夫人醒來時陪在一旁。
日月輪轉,眨眼已至暮春。
承天書院在萬衆矚目與細雨連天中開啓。
京都世家中,年齡在八至十三歲之間,且身份足夠顯貴的公子小姐們紛紛到來。
梅長君一襲紅衣如灼,在女使的陪同下,提裙走入院門。
身後傳來落轎的聲響。
梅長君恰好走至檐下,側身回望。
一頂青羅小轎撞入眼簾,拂簾的公子身着月白直裰,揮退走至近旁的小厮,獨自撐傘走入雨中。
竹骨傘下的眉眼瞧不真切,但梅長君隐隐感覺那身影有幾分熟悉,不由停下腳步,多看了幾眼。
那位公子正向書院行來,走至半途似有所感,腳下步子一頓,将竹骨傘微擡。
一雙如雨後春山般淺淡的眸子隔着雨幕向梅長君望來。